首页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一位出生于云贵高原秃头梁子松林的明星

  孙源坤,中国新生代导演,歌手,1987年10月22日出生于云南省宣威市淌塘松林,自幼酷爱艺术,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飞鸿第七代弟子,从影以来已参与多部电影与电视剧作品,在影视生涯中,他以独有的文学修养、演艺阅历以及独特的形象思维,对于演员角色的塑造别具一格。他为人热诚谦逊、和善乐观、自律甚严,个性隐忍坚毅、有韧性、凡事力求完美,喜欢美术、古典音乐、戏曲、舞蹈表演等,可谓是学习兴趣广泛的艺人。

  个人经历

  2010年毕业于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同年进入曲靖艺术团,2012年进入上海,开始沪票生活,2013年转型进入影视圈,经过多年的努力,2016年第一部处女座正式上映,2016年留学海外深造,2017年进入苏州广电总台,2018年创立自己影视公司,作品《盲魇》上线,2019年发行个人首张专辑《我是一个多情的男人》,电影《最美时光》《妈妈的泪》陆续

  师门介绍

  孙源坤,黄飞鸿第七代弟子,师爷中国洪洪拳大师赵志凌徒孙,

  赵志凌,师承其父亲赵教(赵教师承林世荣),是林世荣徒孙。他也是上世纪70年代的功夫片演员,拍过《蛇形刁手》、《六合千手》《功夫》《西游·降魔篇》《美人鱼》等。

  出生地介绍

  松林村是宣威市倘塘镇西北边陲的一个村,是民族杂居的的高寒山区,居住着回、汉、彝、苗等四种民族。1949年以前,被唤为“秃头梁子”,国民党政府为了维护统治,视之为“匪”区,派大军进入“秃头梁子”进行所谓的剿匪,将若干无辜百姓杀害,造成哀鸿遍野,凄声动地的惨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倘塘镇党委政府在国民党军队抛尸的地方竖立了鬼门关、万人坑、人头树、七人树等历史见证碑,历数了反动派的种种罪行。

  松林因为一种树而得名,当地村民称它们为“浆子树”,在现在的村委会附近就有二十多棵,树龄多为几百年,最长的有近千年。千百年来,这些树护佑着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在1921年至1949年期间,这些树却成了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无辜村民那段血雨腥风历史的见证者。

  192

  1年至1949年间,国民党十一次以剿匪为由,派军进驻松林,滥杀无辜村民后抛尸距松林村委会南100米处的一个落水坑,当地人称它为“万人坑”;在国民党军队屠杀松林人民期间,一棵位于今松林村委会北80余米处树龄近500余年的箐浆树上曾悬挂9颗人头,当地人称它为“人头树”;在屠杀过程中,还发生了国民党军队一排枪下7个孩童惨死的暴行,解放后,人们在这里种下象征7个孩童的柏树,当地人称它为“七人树”。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让人们记住历史、反省历史,1995年,倘塘镇人民政府和松林原办事处在上下相连的“人头树”和“七人树”前20米处兴建“松林历史与发展陈列室”,并连建围墙,圈护“人头树”和“七人树”,并设立石碑,在“人头树”前右侧8米、“七人树”上面10米高处置一9米高的“历史见证碑”,碑底坐大石勒文记载“滇东北惨案”的过程及结果,这些古迹并在一起,合称为“五爱教育基地”,每年“清明”和“五四”期间,都会有学生、干部群众到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花影书声里的“云南省立小学”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之多少……”走进松林村完小的时候,孩子们正在读《春晓》,朗朗书声在院子中间那幢虽已破旧但依然透着历史光芒的古老建筑四周久久回荡,屋顶檐口凸瓦处圆形盖口瓦心间隔上的篆书、行书“省小”手迹和学校正门上面条石上镌刻着的“云南省小”闪闪发光的大字,讲述着这所小学不寻常的历史。

  这所完小的前身叫“云南省立小学”,距村委会500米。1950年,松林板房村回族村民孔庆生是云南省民族代表团成员,他赴北京参加国庆盛典活动,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接见了他,询问他松林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教育等基本情况,他向总理反映,松林急需建一所学校。1951年,云南省划拔专项资金1.7万元,抽调一批能工巧匠到该地建校,宣威选派优秀教师包其朗、马顺林、余思邦、范光富等负责协助建设,松林村民筑造瓦窑烧制建校屋瓦。1953年3月5日学校竣工,校舍建筑为“回”字型“苏式”木屋学堂,中有学生宿舍、大礼堂、教学楼、办公室、食堂等设施,其中一幢屋顶有一石雕和平鸽,象征民族团结,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时称“云南省立小学”,协助学校建设的教师即任省小第一任教师。省小建成教学,学校免费招收学生,最初4年,实行春季学期招生办学,1年1班,第5年开始改为秋季招生,学生来自倘塘、得禄、双河、龙潭、贵州威宁等地,学校给予学生衣被、食宿补助,每月给予6元、4元、3元不等的助学金。

  1956年至1966年期间,学校曾招办松林农中班。1967年学校更名为“宣威县松林小学”。1969年至1997年间称“松林附中”,小学、初中同办。1997年开始学校更名为“松林完小”,实行小学六年制办学。

  云南省立小学是我省民族教育工作的一座丰碑,是党中央及各级政府关心民族教育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正是从这所小学里,千千万万的少数民族子弟走出松林,走出大山,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潮流,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进步共筑中国梦的时代赞歌。

  “硬骨头支书”杨二顺

  一个特定的地方,会造就某一个人,而这个人的成就,又会让这个地方声名远扬,松林村委会在宣威的历史上能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与一个叫杨二顺的村支书关系紧密。

  杨二顺(1912年—1981年),彝族,松林人,自幼帮人做工,1951年,他在家乡积极参加了清匪反霸、减租退押斗争,土地改革后任松林乡乡长。1954年7月2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松林乡党支部书记。1959年任松林公社社长,1963年任松林公社党支部书记。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他率领群众坡改梯地,改良土壤,推广良种,增施肥料,彻底改变了当地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使人均有粮仅百斤的“秃头梁子”,变成了人均有粮600多斤的新松林。他还带领群众开山炸石,兴修公路,使松林交通闭塞的状况得到改善。随着生产的发展,他又领导群众建立了小水力发电站,购置农用机器,开展多种经营,壮大了集体经济。

  1964年,松林公社被评为云南省两个先进公社之一,云南日报以《硬骨头松林公社》为题,在头版介绍了松林公社的先进事迹,杨二顺获得了云南省劳动模范的称号。1965年松林被云南省政府评为“大寨式”的公社,其事迹曾在北京展出。1968年,杨二顺先后担任倘塘公社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宣威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曲靖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革命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务。1969年当选为中共九大代表赴北京参加大会。

  如今,松林镇上的人们提起杨二顺,年老的都津津乐道,年轻的则静静地听着老辈子的诉说,杨二顺的事迹,也被制作成图片悬挂、张贴在村委会的宣传栏里。人总是需要一种精神的,而精神是不死的,在奔小康的道路上,杨二顺留下的“硬骨头”精神,将是松林人民永远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加盟 QQ:838869911 邮箱:838869911@qq.com Power by DedeCms